澳大利亚似乎刚学会煮泡面便急于开设米其林级别的餐厅。
最新消息于7月15日传来,莱纳斯公司宣布其重稀土技术取得了突破,纯度达到了99.5%,但这与中国所达到的99.99%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所谓的年产量达到1500吨,这在中国中型企业看来都显得微不足道。
这次,西方媒体过早地兴奋了。
真正的问题在于产业链的差距。
在江西赣州,成百上千的配套企业可以在半小时内调集所需物料,而在澳洲建设同等规模的工厂则需要五年时间。
更不必说,他们矿石中的重稀土含量仅有0.3%,挖掘三百吨矿石才能炼制出一吨成品。
成本因此直接翻倍至中国的五倍,欧洲的汽车制造商能等待如此之久吗?
三大王牌优势已经早早被锁定。
白云鄂博矿的北方稀土开采成本仅为市场价格的60%,目前年度产能已扩大至五万吨。
我国掌握着全球80%的重稀土储量,一旦出口管制加强,镝铽等稀土元素的价格将直接飙升,突破180万元/吨。
尤其是中国海油,其深海采矿活动不受陆地限制,太平洋矿区蕴藏着千万吨级的稀土资源。
产业链的霸权地位才是最为令人畏惧的。
从内蒙古的采矿地到广东的磁材生产,整个过程仅需28天即可完成。
相比之下,欧美国家需要从澳大利亚购买矿石,运往马来西亚进行加工,然后再运往欧洲进行组装,整个过程至少需要三个月。
去年,五角大楼就已经感到担忧——如果没有中国的稀土,F35战机可能就会变成废铁。
目前,每五辆电动车辆中就有一辆使用了中国的稀土磁材,低空经济的发展更是为这一领域添了一把火,需求端似乎没有触及顶点。
西方国家现在的情况就像是手里拿着菜谱却找不到食材。
美国军工对17种稀土的依赖完全依赖于中国,甚至勘探矿山的设备也必须从中国进口。
莱纳斯公司尽管努力,但只能提炼氧化镝,而制造电机所需的钕和镨等原料却一无所获。
日本虽然储备了足够使用百年的稀土,但谁又敢轻易动用这些战略储备?
一旦生产线停止,损失将更为惨重。
技术泄露的问题确实让人感到不快。
赣州稀土的储备量丰富,足以支撑全球使用五年之久,而非洲的新矿源也在不断被开发。
我国高校每年培养出数千名专业人才,萃取剂的配比知识也能传授得非常清晰。
澳洲是否挖走了几位工程师?
这可以看作是对同行的帮助。
酸菜鱼理论很有道理。
我们的汤底已经炖了三十年,产业生态、政策支持、专利保护已经融为一体。
澳洲最多只能获取一些调料,距离真正挑战我们还很遥远。
若要真正替代中国的供应?
首先得计算一下重建二十道工序需要消耗多少个283万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