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7月20日头伏刚开始,老人们都说今年的三伏有些不同寻常。整个三伏天共计30天,分为头伏、中伏和末伏,比往年少了十天。通过网络查询,发现这种状况十年才出现一次,难怪邻居王奶奶天天都在抱怨今年的天气异常。
第一奇观:入伏时间晚
何谓入伏时间晚?
简单来说,就是头伏的开始时间比往年晚。这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农历必须在六月,二是从夏至到头伏当天,天数要超过25天。今年7月20日入伏,农历六月二十六,恰好符合这两个条件,因此被称为晚入伏。
第二怪:母伏现象
民间有言,公伏与母伏的区分与农历月份的单双有关。以今年为例,由于入伏的时间落在双数月份,因此被称为母伏。人们普遍认为,公伏期间天气炎热难耐,而母伏则相对凉爽一些。然而,这种说法的真实性无从考证。即便如此,从抖音上看到的北京气温数据显示,气温依然高达每日40度。
第三怪:秋包伏现象
立秋与三伏的交汇时间有一定的讲究。如果立秋之后仍存在伏天,这种情况被称为秋包伏。今年立秋是在8月8日,而末伏则要到8月18日才结束,两者之间相隔了12天。古语有云,秋包伏天气炎热得令人泪流满面。但由于伏天较短,预计秋老虎的威力不会持续太久。
第四怪现象出现在处暑出伏之后
处暑节定在8月23日,而末伏的最后一天则是8月18日,这意味着出伏的时间实际上早于处暑。按照传统观念,这样的收获应该令人欣喜。然而,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外卖降温贴是否能够享受包邮服务。
最近观察到,周围的人们开始储备食物。在商场的水饺专柜前,队伍排得老长,导购员解释说“伏天吃饺子”是一种传统习俗。面馆里凉面的销量翻了一番,服务员解释说面条细长,象征着长寿。令人惊讶的是,羊肉火锅店的门口也排起了长队,顾客们认为夏天食用羊肉可以排毒,这种说法听起来颇为新颖。
我表叔在建筑行业辛勤工作,每日都在烈日下劳作。为了抵御酷暑,他不仅携带盐汽水,还将冰袋放入安全帽内。在工友交流群中,有人分享了预防中暑的小窍门,其中“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喝水”的建议被频繁提及。地铁站附近出现了售卖绿豆汤的摊车,免费为环卫工人提供解暑饮品。
据天气预报,南方地区下周可能会有降雨,而北方地区则还要经历一周的高温天气。在朋友圈中,健身博主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进行减肥,因为大量出汗会导致钾的流失,需要及时补充。小区的快递站点更换了更大型的电风扇,老板表示已经发放了高温补贴。
8月18日结束伏天,紧接着便是处暑节气。在此期间,公众需特别注意防范暑热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