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过期的“红色尖叫”饮品价格飙升至68元

图片[1]-临近过期的“红色尖叫”饮品价格飙升至68元-芝麻资源分享网“过期饮料变身理财产品?”一盒仅剩7天保质期的“红色尖叫”在二手市场上被标价高达68元,这一荒谬却真实的现象揭示了当代年轻人消费观念的奇特变化。

当我偶然在闲鱼上看到这条信息时,几乎将手机扔进了奶茶杯里——2024年3月生产的550毫升运动饮料,保质期仅剩7天,卖家却自信满满地宣称其为“收藏级孤品,懂的自然明白”。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评论区里有超过20人争相出价,有人甚至表示“愿意承担运费,只求观看拆箱视频”,还有人询问“瓶盖二维码是否能扫描出隐藏款”。这场荒诞的闹剧背后,是Z世代用真实货币书写的黑色幽默。

这瓶饮料的走红过程堪称现代互联网行为艺术的典范。起因是一位网友在便利店随手拍摄了即将过期的“红色尖叫”,并配文称“这抹中国红如同我的钱包”。这个视频意外获得百万点赞后,敏锐的二手商家们立刻抢购一空,将原本5元的饮料炒到了13倍的价格。更有讽刺意味的是,当记者致电娃哈哈客服询问是否会补货时,对方却含糊其辞:“我们也在研究这个现象……”

这场狂欢的背后,隐藏着年轻人对“过期美学”的集体追求。正如有人花三个月工资购买AJ球鞋只为陈列在玻璃柜中,有人长时间排队只为收集星巴克城市杯,这一代人正在通过消费行为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当“红色尖叫”被贴上“童年回忆杀”“国潮暗号”的标签,它不再仅仅是一种解渴的饮料,而成为一种社交货币,是赛博时代的图腾。

然而,这场狂欢中最引人深思的是买卖双方之间不言而喻的默契。卖家深知“过期即稀缺”的互联网法则,用“最后三瓶”“手慢无”等话语制造焦虑;买家则默契地配合这场表演,有人真的想尝试,有人只是为了跟风,还有人在计算着转手后的利润。就像一位买家在评价区写道:“68元买的不只是饮料,更是参与了一场百万级流量事件的机会。”

这场闹剧最终将随着保质期的结束而落幕,但它引发的思考却远未结束。当年轻人愿意为“过期”概念支付高昂的价格时,他们是在反抗消费主义的束缚,还是陷入了更巧妙的营销陷阱?当“情怀”成为最畅销的商品时,我们是否在用钱包为集体记忆定价?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每个荒诞故事背后都隐藏着无数人无法抗拒的狂欢。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