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将至,医生提醒高血压患者:天气炎热,谨记“三做三不做”

图片[1]-三伏将至,医生提醒高血压患者:天气炎热,谨记“三做三不做”-芝麻资源分享网

本文1930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说到三伏天,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热”。可对高血压患者来说,这份“热”不仅是难受,更可能是危险。烈日当头的盛夏,不仅让人心浮气躁,还可能悄悄推高血压患者的风险指数。别以为只有冬天容易血压升高,夏天这道“热浪”,照样能让高血压患者“中招”。

所以,医生反复提醒一句话:三伏天不养好血压,可能养出个大麻烦。

炎热天气对高血压的“隐性杀伤力”

很多人以为夏天出汗多,血管扩张,血压自然会降低,反而对高血压是“好事”。但真相没有那么简单。

确实,气温升高时,外周血管扩张,血压可能短时间降低。但与此同时,大量出汗带走的不只是水分,还有钠离子,身体“缺盐”后,反而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波动更频繁。而且高温会加快心率、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绞痛、心衰、脑梗的风险也随之升高

尤其在三伏高温、湿热交加的环境下,高血压患者体内的血液黏稠度容易升高,血栓形成风险上升,这才是夏季真正的“隐形风险”。

天气热,血压乱,高血压患者该怎么办?

医生建议,高血压患者在三伏天要记住一个简单的口诀:“三做三不做”。听起来简单,真正做对,却不容易。

一、三伏天,高血压患者要“做”的三件事

1. 做好血压监测,别被“假象”迷了眼

夏天血压容易波动,有时候量着偏低,很多人就擅自停药减药,以为“好了”。但实际上,这只是短暂变化。擅自停药,会让血压反弹得更猛,甚至诱发急性脑卒中。

医生建议:每天早晚固定时间各测一次血压,记录在册,连续观察至少三天,再判断是否需要调整用药。如果有不适,一定要找医生评估,而不是自己“拍脑袋”决定。

2. 做到清淡饮食,别让“重口味”坏了事

夏天胃口差,很多人爱吃冷饮、咸菜、卤味、烧烤、外卖……这些却都是高钠高脂的“雷区”。钠摄入过多,是诱发高血压的主要因素之一。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每日摄入食盐应不超过5克,而一个咸鸭蛋的钠含量就能超过全天推荐量的一半,别小看这些“细节”。

建议:三伏天饮食应以富含钾的蔬菜水果、优质蛋白、粗粮为主,少盐、少油、不过凉,既能控制血压,还能增强体力。

3. 做足补水功课,小口多饮更科学

天气热,出汗多,水分流失快,血液容易变浓,血压也容易波动。缺水时血容量下降,造成心脏供血不足,反而会引起头晕、乏力,甚至诱发低血压晕厥。

但补水也有讲究:避免一次性饮大量水,建议每小时饮水100-200毫升,小口慢喝,避免冰水刺激血管收缩。

此外,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常“口渴感”减退,即使脱水也不会觉得渴,这时候就更要定时提醒自己喝水。

二、三伏天,高血压患者“别做”的三件事

1. 不做剧烈运动,尤其是“晒着太阳运动”

三伏天早晨的空气湿度大,傍晚又热得难耐,不少人选择中午或太阳正烈的时候锻炼。可这种“晒着太阳跑步”,对高血压患者来说,简直是拿命“锻炼”。

高温状态下运动,会让心率飙升、血压骤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医生建议:选择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轻缓运动,如散步、太极、慢骑,控制在30分钟以内,避免剧烈出汗。

2. 不熬夜,也别贪凉

三伏天晚上闷热,很多人习惯开空调、吹电扇、吃冷饮、熬夜刷手机。可你不知道的是,熬夜会让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导致血压升高,还容易打乱生物节律,影响药效发挥。

同时,空调温度过低容易诱发血管收缩,血压骤升,特别是半夜温差大,容易诱发清晨高血压。

建议:空调温度控制在26-28℃,避免直吹,晚上尽量11点前入睡,保持作息规律。

3. 不随意服药,别听“偏方”

夏季很多患者会因为一时血压波动,自己增减药量,甚至听信所谓“排毒降压”的偏方或保健品。这种行为不仅无效,甚至可能掩盖病情,耽误治疗时机

医生提醒: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不是靠“喝几副草药”就能解决的,所有药物调整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血压控得稳,三伏才能安然度

数据显示,中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8亿,其中仅有不到15%的人能做到规范控制。而高血压是脑卒中、心梗、肾衰的重要诱因,特别是在三伏天这种高风险时段,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三伏天不是“躺着等熬过去”,而是要有计划地应对。血压管理,是门长期功课,更是一场和风险赛跑的马拉松。

别小看每天的那一杯水、那一次测压、那一顿清淡饭,它们正是你守住健康的“防火墙”。

三伏天来了,别怕热,怕的是你不当回事。谨记“三做三不做”,让血压稳稳的,你也就安稳地度过这个夏天。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