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女法医因健身而成名:受《法医秦明》启发选择此职业,从业3年经历600余次死亡案例,计划身后捐献遗体以贡献社会。

 

自投身法医行业以来,延延始终秉持冷静与客观的原则,然而这一次,她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的是一个仅两个月大的婴儿遗体,耳边回荡着年轻父亲悲痛欲绝的哭声。她尽力使自己的动作更加轻柔、稳定,以便让那位父亲在哭泣时吹过的风,能再次轻抚那无辜的孩子。

这一幕是26岁女法医延延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延延成功克制了自己的泪水,因为她早已将情绪控制内化为一种本能。正如水手必须面对风浪,法医这一职业既需要理解“海浪”的节奏,也必须持有如履薄冰的敬畏之心。

今年6月,延延因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法医工作和健身生活而意外走红。她以“硬核”的日常形象颠覆了公众对法医的刻板印象。

那么,这位女法医背后有哪些职业故事?她如何看待生死?法医工作是否真的危险?带着这些疑问,7月13日,大河报《看见》记者对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法医学专业的女法医延延进行了独家访谈。

图片[1]-26岁女法医因健身而成名:受《法医秦明》启发选择此职业,从业3年经历600余次死亡案例,计划身后捐献遗体以贡献社会。-芝麻资源分享网

延延的工作瞬间

无界限的人生探索

手持电锯,仅需3分钟就能完成一次开颅手术——延延认为,她的知名度或许与这个职业背后女性角色的特殊性有关。

据媒体报道,女性法医在法医队伍中的比例不足15%。四川大学曾因“法医学专业仅限男生”的规定而引发公众讨论。

延延对这种性别比例的不平衡现象表示理解。

即便她自身拥有“肌肉健壮、能硬拉120公斤”的体魄,面对体重达400斤的死者时,她也会感到不安,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尸体翻转。高体脂率的死者会使手套滑动,增加解剖的难度。此外,解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传染病暴露风险、福尔马林浸泡脏器对皮肤和黏膜的刺激等,都是可能让大众望而却步的因素。

 

延延在法医领域的专业分工

法医的工作类型多样,主要包括伤情鉴定、病理鉴定、毒物鉴定以及DNA鉴定等。其中,伤情鉴定是对受害者遭受的轻、中、重伤害程度及残疾等级进行评估的过程;而病理鉴定则涉及对尸体的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在延延加入现单位之前,该机构尚无女性法医从事病理鉴定工作。经过三年的实习和职业发展,延延已经处理了超过600起死亡案件,如今已成为重庆某司法鉴定中心的一名重要成员。

 

延延在处理尸检工具时

延延回忆起第一次面对死者时,她自称保持了冷静。当她戴上手套,拿起解剖刀时,职业的本能便迅速驱散了恐惧。她甚至幻想过自己有一天能成为“大体老师”,被学生们关注的场景。这些想象并未让她因捐赠遗体而感到退缩。

延延的丈夫同样热爱健身,而且双方的家庭都对她从事的法医工作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在周围人看来,这只是一项鉴定工作,延延因此几乎无需担忧来自外界的压力。

“确保鉴定工作的公平公正”是延延的自我要求。然而,要做到公平公正并不简单,它不仅需要建立在客观的标准和规则之上,还需要结合对每个案件具体情况中病理生理规律的准确判断。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延延表示,随着处理案例数量的增加,她对每个案例中伤病关系和参与度的理解也在加深,这使得她在主观上的公正性得到了提升。

 

延延的胳膊在工作时显得健壮有力

目前,“虚拟解剖”技术已经能够满足部分家属对于“遗体完整”的愿望。这使延延认识到,除了实际操作,持续学习也是必要的,以免被时代所淘汰。法医学已经晋升为与临床医学并列的一级学科,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在工作之余,延延热衷于美甲和登山活动;她对死亡持坦然态度,却对蟑螂感到厌恶;她在健身方面有所成就,绘画技艺也相当不错。外人难以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来概括她,她所追求的是“不被限制的人生”。

 

延延的画作:法医难题中的生命脆弱

在法医的职业生涯中,最令人棘手的案例往往与生命的脆弱性息息相关。死亡,本应是生命自然衰竭的平静过程,但在法医眼中,它却是一连串沉重的哀叹。

例如,有人因针灸不当导致胸膜破裂而丧命于理疗所;又或是原本健康的体育老师,因过量饮酒诱发冠心病,即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未能放下手中的酒杯。只有在解剖刀下,我们才深刻意识到,“活着”其实只是薄薄一层保护膜。生命的脆弱性提醒我们,生者应当更加珍视生命。

在延延所处理的众多死亡案例中,交通事故无疑占据了绝大多数。在这些案例中,最令延延感到头痛的是那些多车相撞的死者。这些案件中,责任的划分变得模糊不清:在哪个接触点上,受害者已经死亡,哪个撞击瞬间,生命戛然而止——每一次责任的微妙界定,都可能牵动多个家庭的命运。幸运的是,司法鉴定只是揭示真相的一个方面,要全面挖掘真相,还需要警方、车辆检验机构、保险公司等多方共同努力。

 

冬季死亡案例频发

在延延工作的鉴定所,冬季的死亡案例尤为常见。这是因为随着气温下降,气候的不稳定性增加,人体的免疫力也随之下降,导致许多慢性疾病,如呼吸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疾病更容易发作。延延经常接触的死者主要是中老年人,他们的主动脉和冠状动脉往往存在“粥样硬化”现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此,延延给出的养生建议包括:戒烟戒酒,远离烟尘环境,控制脂肪摄入和维持健康的体脂率。烟酒会损害血管内皮,不健康的饮食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度高、高血脂等问题,从而更容易形成粥样斑块,对健康构成威胁。

“尸语者”的谜题解密

随着解剖室排气扇的启动,新一轮的“死亡解码”也随之开始。

每当延延完成一份鉴定报告,她都会回想起年少时观看《法医秦明》所受到的触动。秦明将法医称为“尸语者”,并说:“我们翻译的不是文字,而是死亡留下的标点符号。一道伤口是感叹号,一片淤青是省略号,而致命伤,是最终的句号。”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句号”有时能抚平家属心中的创伤,有时却可能引发无法平息的风波。延延刚进入这个行业时便意识到,在鉴定结果公布之前,应尽量避免表现出任何倾向性。

22岁实习时,她解剖了一位比她大一岁的女性。这位女士因感冒在乡镇卫生院输液后,第三天突然去世,即使转到大医院也无力回天。家属与多方发生争执,要求赔偿,并共同委托了鉴定。面对死者丈夫全程的嬉皮笑脸,延延心中对死者感到惋惜,但她只能压抑自己的情绪,专注于工作——因为只有专业的鉴定结果,才能公正地发声,慰藉死者。

在多年的死亡面前“阅卷”中,延延见证了家属的崩溃,有的家属坚持旁观解剖,最终情绪失控;她也随团队见识了各地的丧葬习俗,感受到了人们对死亡的坦然接受。

见证了无数生命的消逝,延延最想对生者说:“一定要好好享受生活。”然而,她并没有对那位婴儿的父亲或那位崩溃的家属说出这句话。她选择在解剖时更加仔细地检查数据,在评论区多提一条专业问题,在健身时多举一组重量——仿佛这样做,就能为那些永远停留在过去的人,开拓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