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你无需求,不如试试去中国吧!”2016年,这句话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它却预示着一个即将重塑全球科技版图的时代变革。

“美国对你无需求,不如试试去中国吧!”2016年,这句话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它却预示着一个即将重塑全球科技版图的时代变革。一位被军方冷落的美籍顶级专家,满腔抱负却无处施展,面对这种轻视与驱逐,心中充满愤懑,最终选择了一条看似荒谬、实则通向传奇的道路:远赴中国。

2017年秋季,一款名为“AWARE-2”的超级相机在昆山诞生,它能够在3.2公里外清晰地识别出《人民日报》上的六号字体,其精度达到了0.01弧秒。

这款体积仅有行李箱的装置,不仅改变了现代监控与侦察的游戏规则,也迅速成为中国“天网工程”的关键设备。

谁能料到,这项技术的起源,竟然是2012年美国光学专家戴维·布拉迪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实验?

然而,正是这位在美国亲手制造出全球首台十亿像素相机、能够在三公里外清晰拍摄车牌的天才,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杰作被美国军方无情地扼杀。

一个顶尖科学家,为何会从曾经的科技强国离开,反而在中国找到了实现梦想的舞台?

这个故事要从布拉迪开始。他自幼对精密机械充满热情,这种热爱引领他进入了加州理工学院的光学领域。

到了2012年,布拉迪在麻省理工学院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台十亿像素相机,其卓越的细节捕捉能力,甚至引起了美国空军实验室的极大兴趣,他们毫不犹豫地投入了2000万美元的研发资金,并高度评价其具有“改变现代战争”的潜力。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早期的原型机存在不少问题——它笨重得像一台医用冰箱,重达200公斤,一次充电只能使用两小时,天气炎热时还会“罢工”。面对这些初期的缺陷,军方显得极度不耐烦。

他们追求的是立即可见的成果,而非需要耐心和持续投入的长期研发。到了2015年秋季,项目主管已经开始暗示这项技术“或许中国市场更适合”。

果然,军方很快以“过于笨重、超出预算”为由,果断地切断了所有资金。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布拉迪倍感失落。有同行甚至嘲讽道:“美国不需要这个,你有本事就去中国试试!”实际上,布拉迪明白,问题的根源在于散热,只需引入微通道液冷技术即可解决。

但这需要三年的时间以及6000万美元的追加投资,在美国那种急功近利的科研体系下,这无异于天方夜谭。他甚至变卖了部分家产,想填补这个资金缺口,但那些钱只是杯水车薪。

当他再次鼓起勇气寻求军方的支持时,对方却只留下了一句冷漠的话语:“美国不缺的就是科学家。”这句话,彻底击垮了他。在布拉迪陷入绝境之时,2016年初的拉斯维加斯电子展为他带来了转机。一位名叫王惠东的中国创业者主动与他接触。

王惠东,斯坦福大学的博士,不仅立刻认识到这项技术的巨大潜力,还精确地指出了技术改进的路径。他递上名片,诚挚地邀请布拉迪前往中国昆山,那里对高科技项目提供了极为丰厚的支持。

布拉迪心中重燃希望。抵达昆山后,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当地政府不仅无偿提供了一座2000平米的高标准实验室,还承诺三年内提供1.2亿人民币的研发资金,知识产权政策灵活,还有优先采购的承诺。

更令他难以置信的是“昆山速度”——从申请到实验室投入使用仅用了47天;购买一台关键设备,仅需一周。在美国,他申请一台价值50万美元的仪器,却等了8个月。

布拉迪不禁询问中方,如此巨额投入难道不怕失败?对方回答令他倍感温暖:“科研哪有百分之百成功的?我们不能催促科学家速成。”这番话让他找回了久违的斗志。

2016年4月,昆山实验室正式启用。布拉迪带领他最信任的7名核心成员,日夜奋战在实验室。

他们运用先进的3D打印技术,制造出微型液冷管道,将散热效率提升四倍,彻底解决了过热问题。机身也更换为更轻的航空铝材和碳纤维,重量从200公斤降至12公斤。团队还重新编写核心算法,引入AI芯片,将设备功耗降低七成。

仅一年多,到2017年9月,新一代“AWARE-2”超级相机问世。其性能世界领先,体积缩小至行李箱大小,续航能力提升至8小时。这项技术迅速在中国广泛应用,成为“天网系统”的利器,登上央视春晚直播,并被海康威视、中国中车等高科技企业采购,应用于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

到了2019年,美国政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派代表团来到中国,开出三倍高薪邀请布拉迪回国。

然而,面对这份迟来的“橄榄枝”,布拉迪只是坚定地摇了摇头:“我的团队和事业都在这里,是昆山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他还公开表示正在申请加入中国国籍。

这让美方代表团焦急万分,也促使他们反思并收紧科技人才的出境管理,以防再出现下一个“布拉迪”。

图片[1]-“美国对你无需求,不如试试去中国吧!”2016年,这句话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它却预示着一个即将重塑全球科技版图的时代变革。-芝麻资源分享网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