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美国大满贯乒乓球比赛中,一位球员因情绪失控而领到了红牌处罚。这样的行为,若发生在中国国家乒乓球队中,无疑将面临严厉的惩罚。
2025年3月11日,中国乒乓球协会发布了八项倡议,旨在整治赛场上的喧哗和网络上的恶意竞争现象,这些措施直指当前乒乓球界中愈演愈烈的“饭圈化”乱象。
这一巴掌响亮有力,但仅凭倡议就能遏制越界的狂热行为吗?
在亚洲杯深圳站的比赛中,那场面可谓是相当尴尬。
运动员们在场上激烈角逐,而场下的粉丝却为了支持自己的偶像,不惜辱骂对方、对喷粗言秽语,现场一度险些演变成肢体冲突。
观众席上,闪光灯此起彼伏,王楚钦在接球时被强光刺激得皱起了眉头。
在赛后采访中,他无奈地抱怨,这背后却是比赛中的实际干扰——裁判的暂停、选手的注意力分散、技术动作的失误,竞技的公平性早已被破坏殆尽。
而在网络上,还有更加令人惊讶的操作。
赢了就吹嘘自己如同“天神降临”,输了便狂骂“教练无用”、“队友拖后腿”,甚至运动员家人的社交媒体账号也遭受恶意攻击。
相互揭露黑历史、制作恶搞图片、制造争议词条,体育界被硬生生变成了粉丝圈的修罗场。
当胜利与否只取决于外表、每一次判罚都被解读为“针对我们支持的选手”,乒乓球中还能剩下多少体育精神?
在倡议书中,那句“主动劝阻不文明行为”尤为引人注目。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情况如何呢?
我们看到,有人因为举起闪光牌而被劝阻,却反唇相讥道“关你什么事”;还有人将玩偶扔入场内,声称“应援自由”。
在这种组织化的行动面前,道德的约束显得薄弱,脆弱得如同一张纸。
上个月,在北京举办的某项赛事中,安保人员试图阻止代拍行为时,差点遭到推搡,最终不得不报警以维持秩序。
然而,缺乏秩序只会导致更糟糕的后果。
近日,WTT重庆赛事尝试引入了新的规则:对于使用激光笔的行为将直接没收设备、对骂脏话者进行警告并要求其离场、对于网络暴力的证据将移交给平台进行处理,从而实施账号封禁。
赛场秩序顿时改善,看台上的标语也由“哥哥必胜”转变为“中国队加油”。
这充分说明,要解决混乱现象,仅仅依靠劝诫是不够的,必须实施严格的惩罚才能消除人们的恶念。
归根结底,十年的“文明观赛”口号,不如将倡议转化为具体的规则来得有效。
效仿CBA对闹事球迷采取的严厉措施,如终身禁赛、监控抓拍、黑名单联网以及扰乱赛事治安拘留。
一旦违规代价高昂,那些高举灯牌的球迷才会明白:球场并非追星场所,胜负不应成为争执的导火索。
体育界早已饱受饭圈文化的困扰!
我们支持采取强有力的整顿措施,但更期待具体的处罚规定能够同步出台。
因为对于部分粉丝来说,他们的词典中缺少“自觉”二字,唯有“罚到痛”才能触动他们。